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科学 > 《浮力》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6770 次

 《浮力》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基于课程标准,以全面提升每一位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思想。在设计之初,我对教材内容、课标要求、以及学生的程度做了深入的了解,发现学生在“力与运动”的关系上,认知程度有限,这对《浮力》的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为物体“沉和浮”现象,本质上还是属于“力与运动”的研究范畴,从宏观的受力分析层面来讲,正是由于浮力和重力的相互作用,才引起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

喻伯军老师提倡“简约化的课堂设计”,本节课的设计也秉承了这一观念,主要可归纳为六大基本环节:一、导入课题,这个环节用时较少,控制在2分钟内完成,力求简洁,让学生通过“手指压泡沫块入水”感知浮力的作用,引出课题。二、形成探究思路,教师演示启发学生思考:静止漂浮时泡沫块所受重力与浮力关系,再让学生感受将泡沫块慢慢压入水中时浮力有什么变化?学生提出浮力变大了,这只是感觉,不能作为科学论断,要通过试验来验证,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设计试验思路,同学之间相互补充。三、实验探究、搜集数据。学生依照规范的试验操作标准进行试验,同时搜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四、数据分析。由于探究内容的抽象性,本课的数据分析宜采用直观的统计图展示法,让学生在直观的图表上,提升对抽象概念的归纳理解能力。五、回顾总结,让学生小组讨论课堂中的探究过程,最终详细解释“物体上浮的原因。”六、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怎样在不借助外力、不改变钩码数量和位置的前提下,利用本节课概念,让平衡尺发生倾斜?通过实际应用让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迁移能力。

 


弋增涛 发表于 2014-03-28 17:03
讲师信息
弋增涛 伊河路小学
青年教师,主要从事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自我评价
优点:
善于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够利用巧妙的引导和丰富的技术将抽象的科学概念显像化,帮助学生有效发展、建构概念。
不足:
更多...最新视频
36 人看过这个视频?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