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科学 >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4096 次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变化、传播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到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个振动同样会使它接触到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产生振动。这一课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模拟的方法,探究人的耳朵各个部分在帮助我们听声音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重点研究鼓膜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师为学生设计了一个鼓膜模型,通过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来探索鼓膜的作用以及人的耳朵是如何工作的。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经历发现问题——假设(猜测)——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


联通线路播放 移动、电信线路播放
刘灿 发表于 2020-01-07 17:06
讲师信息
刘灿 郑州市中原区淮河路小学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教学方案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rar
  • 自我评价
    优点:
    教材中安排教师指导学生在一个杯子口覆盖一块气球皮,并用皮筋绑紧,来制作一个鼓膜模型。为了便于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在气球皮上洒上少量的盐,细沙或纸屑,用音叉在鼓膜上方制造大小、远近不同的声音,观察气球皮的振动有什么不同。 在实际教学中,我遇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学生操作不当,个别小组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 2.用盐或纸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实验结束后,不易清理。 因此,我对实验做出了改进。 经过改造后学生操作更加方便,实验效果更加明显,器材可以重复使用,卫生问题也迎刃而解。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会自然的推测到泡沫小球模拟的是听小骨。实验完成后,我们不仅完成了探究鼓膜的振动这一活动,而且学生也能清晰的看到听小骨的工作原理。
    不足:
    低估学生的能力,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也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认真反思后,我意识到我设计的问题表面上是开放的,而事实上我所需的答案是比较单一的。自主意味着不被控制,学生的行为可以约束,但是思想绝对不能被控制。给学生进行铺垫,看似明确了思维指向,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实质上设置了思维通道,缩小了学生探究的空间。
    更多...最新视频
    30 人看过这个视频?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