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 > 一城夏秋别样景,万物皆着我色彩——《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951 次

1基于学情、精准教学。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学预习,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反馈,了解疑难点。课中,教师以解疑为线索,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借助平板,推动学习任务实现。课后,学生根据评价量表,修改并上传至平板,师生互评,评价并巩固课堂内容。

2.线上线下、技术融合。

     借助智慧校园,将平板融入课堂,通过数据支持、平台互动、课堂交流等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升课堂效率与趣味。同时,课堂录制智能化,镜头切换较多,既有单独采集也有录屏,提升视频流畅与可视性。

3.真实情境,典型任务——跟着书本去旅行

     首先,基于学生疑惑,设置“跟着书本去旅行”情境。学生化身导游,以“解决游客疑惑”为线索,通过“入境品景”“绘境悟情”“临境着笔”三个任务,由表及里,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无“我”视角转换为有“我”视角,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催生对“深层意蕴”理解。

4.落实素养,突出核心——入有我之境,品有我之景。

      在任务一解游客之惑”“品特色之景”活动中,引导学生品读深读,抓关键之景,品“有我之境”;在任务二“选城市物象、绘城市色彩、选绘制笔法”中,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在梳理整合、交流表达中,析“着色之法”,完成语言的建构和积累、并进行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5. 读写结合,多元评价——绘我之色彩,互评作品.

     任务三“寻我之风景,绘我之色彩”中,引导学从读到赏,从赏到写,发掘身边美。首先,引导学生运用“着色之法”,参照评价表格,建构自己文本意义;然后,对他人作品评价感悟,审视反思文本内容;最后,课下完善,上传平板,师生互评,在交流中深化本节内容。在语言运用与思维锻炼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审美和生命温度。

 


董晓 发表于 2023-05-31 23:18
讲师信息
董晓 郑州市第七中学
硕士研究生,曾获“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河南省信息技术融合课一等奖”“郑州市一师一优课一等奖”“郑州市观摩课一等奖”“郑州市精品课二等奖”“郑州达标课一等奖”“区优秀观摩课”“郑州市作业设计一等奖”等奖项。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联读.rar
  • 自我评价
    优点:
    1.忠于“学生活动”的教学主体。 课堂“以读促赏”“以读促写”“以读促评”,以范读、自读、分读等方式助学生“入境”“品情”“抒情”;教师提供支架,通过小组讨论、课堂互评、平板推选等方式合作交流,提升课堂效率。 2.基于精准教学的课堂设计。 课前以课标教材、学生疑惑为基,设计教学目标;以解决疑惑为线索,创设情境,设计教学活动;课中、课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多种方式(线上线下)、多元(师生)评价。 2.设置真实情境,落实核心素养。 以“跟着书本去旅行”为情境,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化身“导游”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在梳理整合、交流表达中,完成语言的建构和积累,并进行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3.传统手段与信息技术融合。 借助智慧校园,将平板融入课堂,通过数据支持、平台互动、课堂交流等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升课堂效率与趣味。同时,课堂录制智能化,镜头切换较多,既有单独采集也有录屏,提升视频流畅与可视性。
    不足:
    1.课堂容量较大,课堂节奏紧张。 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生充分预习才能较好完成学习目标。 2.学生活动范围较小,不能保证人人参与。 小组合作交流、同桌讨论、互评作品,只能调动一部分同学积极性。还有部分同学没有机会展示,或者不能深入参与其中。 3.学生“读”的评价可以更精确。 “读”贯穿全程,但并非每位都诵到位,可以为学生提供诵读支架,对学生在诵读的声音、速度、情感方面再进一步指导、评价。
    更多...最新视频
    43 人看过这个视频?
    • ()

      2025-06-02 23:45
    • (范方方)
      0115007544
      2025-05-19 09:25
    • ()

      2025-02-26 17:20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