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学情、精准教学。
课前,引导学生借助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自学预习,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反馈,了解疑难点。课中,教师以解疑为线索,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借助平板,推动学习任务实现。课后,学生根据评价量表,修改并上传至平板,师生互评,评价并巩固课堂内容。
2.线上线下、技术融合。
借助智慧校园,将平板融入课堂,通过数据支持、平台互动、课堂交流等手段,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提升课堂效率与趣味。同时,课堂录制智能化,镜头切换较多,既有单独采集也有录屏,提升视频流畅与可视性。
3.真实情境,典型任务——跟着书本去旅行。
首先,基于学生疑惑,设置“跟着书本去旅行”情境。学生化身导游,以“解决游客疑惑”为线索,通过“入境品景”“绘境悟情”“临境着笔”三个任务,由表及里,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文本,从无“我”视角转换为有“我”视角,在参与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催生对“深层意蕴”理解。
4.落实素养,突出核心——入有我之境,品有我之景。
在任务一“解游客之惑”“品特色之景”活动中,引导学生品读深读,抓关键之景,品“有我之境”;在任务二“选城市物象、绘城市色彩、选绘制笔法”中,教师搭建支架,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在梳理整合、交流表达中,析“着色之法”,完成语言的建构和积累、并进行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5. 读写结合,多元评价——绘我之色彩,互评作品.
任务三“寻我之风景,绘我之色彩”中,引导学从读到赏,从赏到写,发掘身边美。首先,引导学生运用“着色之法”,参照评价表格,建构自己文本意义;然后,对他人作品评价感悟,审视反思文本内容;最后,课下完善,上传平板,师生互评,在交流中深化本节内容。在语言运用与思维锻炼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审美和生命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