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道德与法制 > 《我是谁》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5853 次

本节视频首先我以老师不同角色的转换为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对教师不同环境角色的变化,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我在活动的设计中,注重了儿童的年龄特征,注重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程标准》指出:必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 ” 使学生联系自身,初步感知到自己在社会中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初步在社会中将自己定位。在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并提醒学生一方面要大胆发言,另一方面别人发言时也要做到仔细倾听。课后的延伸就是一种课堂的延伸,一种思维的延续,课后的延伸再一次将学生引入社会,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可以为社会的贡献,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使学生在体验中认识,在认识中明理。


韩冰霞 发表于 2015-03-30 14:44
讲师信息
韩冰霞 新密市米村镇方山小学
韩冰霞,女,1998年参加工作,现担任三年级思品教育工作,曾3次获新密市思品优质课一等奖。
自我评价
优点: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了解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根据场合的不同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的。几个活动的设计达到了事先预想的效果,学生在游戏、活动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角色的变化及自己应尽的责任,既不枯燥、做作,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一节课中仅仅明白了书中提到的不同角色的变换及责任是不够的,所以课上我要求自己不断地根据教学过程中随时生成的情况,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现在的角色及现在的责任,使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是会发生变化的,自己的责任也是会随着角色的变换有新的要求。这种抓住课上随机生成的做法,使课本中的内容更生动,也更深刻了。
不足:
教材中有一个环节是学生从学校到社会角色的转变,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曾想过用游戏,学生的表演的形式体现,但考虑到本班学生比较文静,最后只能用讨论来代替。如果本节课能结合生活来展现生活现实,学生们不仅动手动脑得到提高,而且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能力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开放性、活动性、创造性,也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更多...最新视频
2 人看过这个视频?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