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摘引:“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注重审美体验”、“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选在必修教材第二册的写景状物散文单元。该单元明确要求学生“体会作品所描述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高一的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和反复的诵读,能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这个词语的深刻内涵以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这悲凉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独特的性格气质所选择的赏景角度,是作者用另一种慧眼看故都。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即寂寞、萧索、破败。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能说真正读懂了《故都的秋》,才可能真正进入教材所要求的“审美境界”。而关于散文的情趣,北师大中文系刘锡庆教授曾经这样评论:“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 可见其重要价值,但是,对学生而言,这几乎是一个阅读盲点,忽视了通过理解不同作品、作家的审美情趣来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学习目标:读懂“悲凉”的内涵,理解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围绕“解读文眼”和“探究悲凉”展开,强化诵读,组织学生对悲凉的具体体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读懂“悲凉的内涵”,并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用“悲凉”一词来赞秋颂秋所体现的审美情趣,鼓励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丰富自己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