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设计是以现实问题为知识背景,围绕如何构造方差展开探究尝试,以理解数学的本质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知识线索,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为重点,以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关键,让学生了解用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新 “特征量”产生的背景和应用,体验了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摒弃了“灌输和操练”,也不再单纯的依赖于记忆和套路,而是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而且还实现了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
从实际问题出发,感受特征量不够用,无法帮助我们作出有效决策,数形结合引发冲突→极差,极差只能用到2个数据,无法充分运用所有数据→偏差之和,和为0无法判断离散程度,正负抵消→偏差绝对值之和,可以解决正负抵消问题,但有时计算会出现偏差绝对值之和相等但离散程度不同的情况,且由于运算性质不好等原因,暂不研究→偏差平方之和,可以判断离散程度,样本容量不同时无法判断→偏差平方之和的平均数即方差,由于受到样本容量的影响,取其平均,进一步完善特征量的创设→标准差,用方差描述时,由于计算中进行了平方,导致其单位与原来数据的单位不一致,取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回归精准。
教与学的过程,始终以问题展开新知探究,并不断地通过追问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发生、发展处寻根求源,既有生命能量,又能触发学生更深的思考,从而使一个陌生繁杂的概念变得清晰直观,达到对概念的正确认识,有效地克服了难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