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录课机器出了问题,没有近镜头,整个过程只有不太清楚的远镜头。
不求甚解(课堂实录)
马南邨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细读课文,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3.比对课文,总结运用批驳的方式对阐明观点的好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不求甚解”这个词现在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只知道个大概,这个词带有批评和贬义。今天我们来听听作者邓拓对这个词的理解,看看她说的有没有道理。(遗憾的是在视频录制时,因机器问题导语没录完整)
一、作者介绍、文章出处:
学生读预习提示(8).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处处
了解了作者,我们来齐读本文的学习目标(遗憾的是在视频录制时,因机器问题齐读目标没录完整)
过渡语:人无志不立,文无魂不成,这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观点就是本文的“魂”。,本文对于“不求甚解”,作者持什么观点?
二、明观点:
浏览课文,对于“不求甚解”,作者持什么观点?
学生:
学生:
三、理思路:
作者的观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提出观点之后作者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细读课文,结合文章句段,试着分析。
明确了本文的观点,那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如何提出来的?细读前两段,结合文段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
学生:
提出了观点,让人信服才行,接下来,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论证,来树立自己的观点?细读3-9段,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
学生:
学生:
老师引导着学生,边分析,边总结,边板书(把树、引,释、举、举、引、总,驳、立板书成一个“书”字)
树靶子:开门见山,摆出要批驳的靶子。
引出处:介绍“不求甚解”一词的出处。
释新义:正面阐述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本义。
举事例:举例论证观点。
引语录:补充解释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结上文:总结全文,重要的书反复读,方能“会意”。
过渡语: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说:我常常想到看到听到一些东西,觉得有了问题,就随时产生了一个题目,写的时候,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用文字表达出来,读者在阅读时,随着这个思维,好像也容易体出来龙去脉。”本文典型体现了这一方法,行文流畅自然,下面我们一起对比本文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论证思路,进一步体会本文自然流畅,逻辑严谨的写作思路。
四、比异同: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比较本文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在论证方式上的异同,总结运用批驳的方式对阐明观点的好处。
速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前六段进行比较,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论证方式的相同点: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 )的论证方式,先批驳了( ),又树立( )
论证方式的不同点:
批驳的观点不同:
批驳的方法不同:
批驳的过程不同:
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批驳的论证方式,先驳再立,对阐明观点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观点对比,更鲜明
先驳后立,更直观
有驳有力,更有力
五巧拓展:
过渡语:两篇文章的学习加深了对驳论文的印象,学以致用:
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写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的论证方式。可以对下列成语进行辨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解
③滥竽充数辩解
六、话小结:
本文作者对生活中人们对“不求甚解”的误解谈起,引出话题,通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旧词翻新意,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作者先驳再立,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作者的观点和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