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数学 >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1299 次

本节课设计为“研究性学习课题”,通过数学文化的主线串通,配以诗歌或故事的动态画面,巧妙设置“猜、证、用”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有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数学文化和教学活动互为交融,相得益彰,多彩纷呈.

(一)演绎经典,启发想象“猜”公式

引入的设计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文化价值,采用学生课前演绎历史短剧的方式,再现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题(以下简称“引例”),注意以情节化和悬念式相结合的形式展现探究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对公式的猜想探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磨练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思维品质,在探究活动中感受数学思维的奇异美、严谨美,数学公式结构的对称美、形式的简洁美.

(二)回望历史,激活思维“证”公式

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自主探究.在分组讨论“证”公式的过程中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机会以及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引导学生在证明公式的过程中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容量.

利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运用了多种活动形式,如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等,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使本节课变得生动有趣;设计了分层探究方式,采用类比、开放、合作等多种探究方式,探究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使本节课成为思维活动的有效课堂.

(三)品味文化,建构新知“用”公式

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以致用合理构建知识.一是呼应前面的麦粒数总和问题;二是改编高考题逆向用公式;通过题目背景融入数学文化的方式,体现求和公式应用的史料性和层次性.

公式推出后,又通过对公式特征的分析帮助学生弄清公式形式和本质,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灵活运用公式打下基础.采用变式教学设计问题,深化学生对公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用公式、变式运用公式、研究公式特点这三个层次的问题解决,促进学生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通过以上形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教学,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总之,本节课采取了“情境——问题——猜想——论证”的教学模式,以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能深刻体会到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在具体问题上,抽象出解决一般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大胆把课堂交给学生,带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发生、发展的研究过程,顺势构建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侯英杰 发表于 2022-03-27 12:02
讲师信息
侯英杰 郑州市第十六中学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侯英杰—等比数列的前n项求和公式.rar
  • 自我评价
    优点:
    教学设计上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采取研究性学习模式,以生为本,让学生在数学史实中不断探索前进,而教师始终扮演“引路人”的角色,通过问题驱动,历史线索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探索出公式课教学的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用等比数列求和的眼光观察生活中数列问题(如银行中的存款的复利),用数列的语言表达生活中的数列问题,用所学到的等比数列知识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等比数列求和知识.
    不足:
    本节课在公式猜想,归纳,证明,运用等都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但求和从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代数变形,求和的理论基础是等比数列的定义,求和的本质是消项,让学生通过查史实忽略了对公式推导的过程,尤其是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如错位相减这一常用求和技巧认识不到位.教学环节中应增设公式推导的本源性思考,如为什么要这么变形,求和的本质是什么.当然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教学是解决教与学的矛盾,而我们也只能尽力解决一些主要矛盾,不足之处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完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更多...最新视频
    43 人看过这个视频?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