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求甚解》这一课的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来设计教学内容的:
1.知人论世,走近作者。使学生明白,本文是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片驳论文。让学生初步把握文体,为下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概括段意。并提示学生,在段落中找出表达作者看法的句子。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顺理成章的提炼出了作者的观点,即“不求甚解是正确的读书方法,它出于一种谦虚的态度,要诀在于读书要会意,不拘泥于某一局部,而是能够融汇贯通,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精神实质。所以,重要的书要反复读,力求甚解。”
3.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老师给同学们做点拨,借助上一环节,学生比较顺利就把论证思路说了出来,解决了重点问题。
4.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学生对文章内容已经很熟悉,稍加点拨,就可说出“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5.旧词新解,让学生任选一个,以驳论的方法,赋予新的含义。
6.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是一本打开的书,呼吁学生对重要的书籍要反复阅读,进一步领会文章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