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 > 见山 见水 见真意------《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阅读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629 次

本视频是文章第二课时的教学视频。【第一课时主要进行了字词句的理解掌握;赋、记不同文体特点的了解,并着重了解赋的主客问答形式(《赤壁赋》主:苏轼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客:苏轼思想中消极的一面)】

课程结构:先分后合。先进行单篇文章的学习,体悟景中情,接着归纳两篇文章的相似点,进而上升到对传统文人寄情山水的民族审美心理的理解。

分:在《赤壁赋》的学习中引领学生用“月”这一意象串起整篇文章的解读,再从不同“月”景探索苏子的情绪及思想的变化。

在了解《登泰山记》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品味写景的文字。反复品读,体味景中情。

合:知人论世。两篇文章都是作者人生困顿时期寄情山水的作品,山水对作者思想的升华,生命的安顿有着重要意义,结合导学案上《中国人的山水观》一文,理解中国人与山水的关系,感悟文人寄情山水的民族审美心理,引导学生去自然中体悟生命的真意。

本节课有情景,有任务,有活动。。

学习中运用不同的阅读及学习策略:有自读,有齐读,有自赏读,有展示读;有讨论,有交流,有句式的填写,有对联的书写,有短文的仿写,引导学生扎到文字中感悟文本。

本节课的教学构思由繁而简,由简而精,三易其稿。在传统解读的基础上,试着呈现学习、解读本文的新角度。


王运利 发表于 2023-05-31 11:25
讲师信息
王运利 郑州市第十九高级中学
自我评价
优点:
引导学生由小而大,由景而情逐层深入理解文本。用巧妙的线索串起整篇文章的解读,学习过程紧凑而和谐,逐层衔接递进。学习策略多样化。
不足:
由于学校录播教室的老化,视频录制过程中出现少许不可避免的杂音。
更多...最新视频
20 人看过这个视频?
  • ()

    2025-02-16 18:24
  • ()

    2025-02-08 17:06
  • (孟伟真)
    0103001596
    2024-11-02 09:56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