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从化学史——伽伐尼的青蛙实验到伏打电堆的发明,引导学生认识原电池装置可以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提出问题一:伏打电堆为什么可以产生电流,工作原理是什么?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是电势差。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建构原电池的认知模型:电极材料、电子流向、离子流向、电极反应,从而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实质。
提出问题二:除了伏打电堆,还有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有哪些?引导学生分析原电池的主要结构,并依据电极和溶液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即原电池的4个构成条件,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构成要素:电极材料、离子导体、电子导体、电极反应。
提出问题三: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后,原电池有何应用?通过典例分析,归纳出原电池的三大应用——加快化学反应速率、比较金属活泼性顺序、设计原电池。
课堂小结,进行归纳提升。回归青蛙实验,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进行达标检测,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