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整个教学内容、教学环节设计都根据2017年版新地理课程标准和课标解读,没有新教材,教师自行整理了自备教材资料供学生学习,考虑高考考纲,结合高三学生学情,遵循问题探究——拓展延伸课堂模式,学习我国重污染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机理及治理措施。
本节课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已经学习过大气污染的形成基本机制,能举例说明大气污染的危害。对大气污染有一定的了解基础之上,课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重污染天气时空分布、形成机理、治理措施等研究性学习活动。
从以下思路学习:1.导入: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社会活动下降,还出现重污染天气的真实案例。2.阅读学习目标,划出关键词,知道本节课学习重难点。3.评价学生的学案书写情况。4.讲解重污染天气的定义。5.学生展示2020年春节初一到初三,重污染天气的日AQI数值,说出空间分布。6.绘制全国重污染天气时空分布图。7.根据2018-2020年的月AQI数值分布,说出时间分布。8.师生总结一:我国重污染天气时空分布特征。9.观看视频,思考影响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因素。10.以提问的形式,学生说出重污染天气首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的来源。11.以小组展示课下研究性活动成果的形式,分析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京津冀地区出现重污染天气的内因——污染物排放。12.对比2013和2020年污染源占比数据,得出京津冀、东北地区的主要污染源。13.以小组展示课下研究性活动成果的形式,分析2020年春节疫情期间,京津冀地区出现重污染天气的外因——不利的气象条件。14.动画展示理解逆温现象强,大气环境容量越小的关系。15.师生总结二:我国重污染天气时空形成机理。16.阅读真实案例,小组讨论,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治理措施。17.以大气污染防治研讨会的形式,学生角色扮演,从六个角度探讨重污染天气具体治理措施。18.师生总结三:我国重污染天气的治理措施。19.课堂总结。20.高考题当堂检测。21.答题方法总结讲解。22.订正学案反馈练习习题。23.课后作业:探究沙尘型重污染天气。24.结束语。希望学生将知识付诸实践,突出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本节课采用案例分析法、学生研究性学习法、合作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因内容结构清晰,学习活动形式多样化,以教师指导点拨为主,主讲解不易理解点;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重污染天气相关知识的研究性学习,课上展示分享;同时,课堂采用学生展示、绘图、讨论、回答问题、讲解、角色扮演等多种学生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彰显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