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讲的是利用三角函数的实践应用课程,主要有两个主要的数学模型“测量底部可以直接到达物体高度”和“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物体的高度”,打破以往以解决题目为主的老思想,将实践活动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从而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本节课共三个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一:认识测倾器
1.介绍测倾器:由参与制作测倾器的智慧星小组成员,现场介绍他们制作的测倾器
2.示范测倾器使用:由智慧星小组成员现场示范测倾器的使用
3.计算仰角度数:由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铅垂线所指度数即为仰角度数
实践活动二:测量国旗杆高度
1.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分享方案,修正方案
2.播放智慧星小组实地测量视频,并由小组成员现场介绍测量过程
3.建立“底部可以直接到达物体的高度”模型:将图示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网络中
4.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解决实际的题目巩固已经建立的模型和方法
实践活动三:测量居民楼高度
1.设疑步障:智慧星小组测量居民楼高度时遇到了困难:无法直接到达居民楼底部
2.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展示方案,修正方案
3.播放智慧星小组实地测量视频,并由小组成员现场介绍测量过程
4.形成模型的过程:将具体数据用字母表示,计算居民楼高度,并由学生板书过程,由学生再次讲解过程
5.建立“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物体高度”的模型
6.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解决实际的题目巩固已经建立的模型和方法
小结与反思
反思部分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参与实地测量的智慧星小组成员反思,第二部分是课堂学生反思
自我评价:学生根据本节课学习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并填写自我评价量表
作业布置:分组制作测倾器并分组测量一个“底部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高度"和一个”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