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丽老师这节课以发热包为线索,发热包既是本节课的引课部分,也是整节课的情景线。学生通过观察发热包加水这个剧烈发热过程,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老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整节课的问题线,每个问题又承载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知识线也很清晰,每一个知识都是通过不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并得出结论,这种思考、探究和得出结论的过程提升了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构成了本节课的素养线。本节课逻辑清晰,问题驱动,整体设计很流畅,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都是活动中在不经意间完成。
老师在备这节课之前先询问学生,如果要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转化,他们最想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或疑惑,学生说他们很好奇那个自嗨锅怎么加热的,发热包里是啥。这就是这节课的来源。这节课的选材来自于生活,特别迎合中学生的兴趣点。引课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现场加水看到加热包的剧烈放热过程,学生很兴奋,也很疑惑,于是老师让学生提出问题,本节课的目标就是解答学生这些问题。这也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问题。引课部分就抓住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他才是这节课的主角,要解决他的疑惑,所以学生很有参与感和积极性。
第一个问题,发热包为什么能放这么多的热,其实是学生最大的疑问,这个问题也承载着本节课的重点。老师既把重点放在了学生最兴奋、状态最好的前十五分钟,也解决了学生最大的疑问,一举两得。周老师又把这个大问题分解出来两三个小问题,层层设问,找到问题的核心也是上节课所学重点—化学反应本质,学生很容易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但对于物质能量与断键吸收能量以及成键释放能量很容易弄不清楚,周老师用学生熟悉的氢气和氧气燃烧为例,这个也是上节课的例子,学生通过对反应微观过程的分析以及数据计算,理解了物质能量以及断键成键吸收和放出能量之间的关系。这个微观图示和能量结合的图示是学生理解这节课难点的重要突破口,这个地方突破的非常好,有图有数据,学生通过这个例子进行认知建模,理解化学反应释放能量的原因,并通过画图自己二次建构认知模型,后面还有一个吸收能量的图示是再次强化这个认知模型。这个模型建构的思路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学生也很想知道发热包里是啥,老师并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让学生加水观察现象,再结合已有知识,自己猜想,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很有探究的味道,如果下节课继续用这个发热包探究原电池原理,那这个设计就更是一个项目式学习的思路。
学生自己猜想发热包成分的过程,就是对以往学习的放热反应的归纳总结和再现的过程,周老师看似没有大篇幅的讲常见的放热反应,但学生自己设计猜想的过程和实验探究的过程就是在认识常见的放热反应,而且通过自己思考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给出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论证自己猜想的过程就是对化学反应的综合考虑过程,我们看到了有的学生在利用化学反应时往往只考虑物质或自考虑能量。而有的学生在考虑能量的同时会想到物质的性质,甚至考虑到物质的用量。所以这个论证过程就是让学生学会在利用化学反应时既要考虑物质的变化又要考虑能量的变化。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感知化学反应能量的变化,这个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还要思考适不适合做发热包。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不再孤立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真实问题。
给出吸热包成分的过程,明显可以看出来老师设计的意图是承上启下,既有对上节课化学键的回归,又有下节课要学习的原电池的设问。
意外收获,科学的发现很多都源自于意外收获。周老师也顺势交代了吸热反应,学生只要学透了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最后的升华部分,又一次回到自嗨锅的发热包,让学生感知知识的重要性。还有一个视频《假如没有化学》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的重要性,又引出了化学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及其重要性。老师并没有直接问化学能还可以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量啊?而是通过人类利用火的历史,让学生思考人类对化学能利用的演变历史和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最后通过人教版的一个素材,人均秏能量越来越高来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素养。
最后的一个演示实验既是这节课的多种能量转化形式的体现,也为下节课埋下伏笔,是本节课的又一处亮点。
这节课给人一种润物无声的感觉,体现了新课程思想,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解决真实问题。而且也体现了大单元教学思想,问题的解决大部分都要用到以前学习的知识特别是上一节化学键的知识。而且也和下节课原电池息息相关。
教师的教态自然、大方、有亲和力。教师引导着学生设问、思考、自己解决这节课的大部分内容。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理念。学生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课堂才是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