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是一门基础课,初中阶段每个学生必须学习掌握的基础科学,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在生物教学中重视课堂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通过实验教学来实现。只有实现实验效果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生物学基本原理和实践动手能力,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更好地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一、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制定教学方案
(一)课标要求:
1.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2.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二)解读课标
1.“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活动建议是给学生提供材料,通过对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来理解,神经元的功能可以通过比较来理解,通过结构和功能相一致的生物观归纳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细胞体内有细胞核,控制中心。
2.“描述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课标中没有活动建议,而“描述”属于了解水平。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又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又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中枢神经系统是细胞体聚集形成的,周围神经系统是突起聚集形成的。
(三)针对课标的要求进行的教学设计理念
根据课标1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又无法获得神经元的真实实验材料,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根据网线与神经的相似性,把网线和橡皮泥放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两者的相似性,最后归纳出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完成第一个教学任务。
针对课标2的水平要求是了解水平,又没有活动建议。为了达到学生对神经系统组成的了解,教学设计中我大胆设计了教学活动,首先老师在黑板上粘贴了脑和脊髓的图片,再让各组派代表利用完成第一课标任务时的网线和橡皮泥去共同组建神经系统,完成第二个教学任务。
二、根据课标要求,在情境中巧设疑问,激发学习兴趣,完成教学目标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学,学扎实,学得好。
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在导入环节重点是借用教材上的疾病现象和老师有趣的语言进行设置疑问,让学生产生困惑,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后再次设疑:神经元和神经系统有什么联系?引出神经系统的组成,让学生通过对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某种联系,把已学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知识延伸到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学习上。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对神经系统组成的学习任务。
在教学的后期,当学生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课本87页的“资料分析”,达到学以致用。这样就产生了较好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的学习。
三、重新整合教材,既符合认知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又强化生物学观念
教材原本设计的顺序是先讲神经系统的组成,由“人的神经系统非常复杂,包含有数以百亿甚至千亿计的神经元”引出“神经元”,再进行第二个知识点“神经元”的教学。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间内在联系,对教材进行整合。
教学设计时先复习七年级上册的动物细胞,引出神经细胞即“神经元”,“神经元”既是动物细胞的一种,具备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又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不一样的功能作用。这样进行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认知运动规律,又对“结构和功能相一致”的生物观进行了印证和强化。
在学习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后通过设疑:神经元和神经系统有什么联系?引出“神经系统的组成”,通过“联系”二字让学生把刚刚学的神经元结构和功能知识延伸到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实现对知识的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同时通过对神经元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生命系统的整体观”。
学生学习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后,教学设计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释课本87页的“资料分析”。再次对学生进行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认知运动规律训练,既达到学以致用,又增强了学生“生命系统的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