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导入课题、板书课题之后,讲于谦创作这首诗的小故事。联系已学过的《游子吟》、《暮江吟》,理解“吟”字的含义,借以理解诗题。接着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特别提醒“粉骨碎身”这个词和平时的说法不一样。随文认识生字“锤、凿、焚”,生观察并提醒其写法。师范写“锤”字,生跟写、同桌互相评价。生交流并读出诗歌节奏之后,以师生合作读、男女生pk读,齐读的形式读出韵味。反复读的基础上学生借助注释读诗意,解决“若、千锤万凿”的含义,之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然后观看石灰形成过程的视频,找出对应的三个词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想象并描述画面体会石灰形成过程的艰难,入情入境地朗读诗歌。在此基础上,感悟“托物言志”的写法,交流以前学过的诗人托某种物言自己某种志向的诗句,凸显于谦借“石灰”表达自己的“清白”之志。之后介绍于谦12岁立下“清白”之志的原因:受文天祥的影响。
学生交流自己提前搜集的“清廉、爱国、结局”的小故事,出示于谦“为官、为国、为民”最具代表性的诗句,理解“清白”背后的深刻内涵。在悲壮的氛围中,师配乐范读,生单个读、齐读,深入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熟读成诵。最后以林则徐对于谦的评价“百世一人,何处更得此公?”做结。课后推荐阅读或观看《“救时宰相”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