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论中的“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散文的重要特征,景情其背后是“我”的独特存在!散文贵在有“我”,我将以《我与地坛》为例,基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要求,依据“人文主题”和语文核心素养的构建,来探讨“我的审美心理”和“人格构建”,所以,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三个方面。1.反复诵读、品读《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笔下的景中悟。2.理清《我与地坛》的情感线索,理解史铁生的情感世界。3.“散文贵在有我”,探析史铁生人格的构建。
课堂上,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带领孩子们:一、合作探究,共同阅读第3、5、7段三个写景段落,思考作者笔下的地坛有怎样的特点,地坛给了“我”怎样的生命感悟?二,聚焦文章第二部分“我”对母亲的回忆,思考探讨母亲对“我”有着怎样的生命意义?“我”对母亲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从场景、行为、心理、形象,四个方面梳理、分析母亲形象。
通过梳理情感线索、品读语言,深层理解作者的内容情感,这是散文阅读的一个基本的抓手。史铁生,借助地坛之景、地坛之思(我该不该去死,我为什么要活着;我为什么要出生?我应该怎样活)、地坛之悟(逃避危难之地、感悟生命之地、获得重生之地),悟得了一位疼爱而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一位艰难而伟大的母亲。
“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地坛和母爱是作者生命的两个精神支点。
从而借助课堂,达成了总目标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