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从绿色植物“吸收水、运输水、散失水”的过程展开教学,设计巧妙、环环相扣:
环节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呈现“郑州伏羲山云雾”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的学习。
环节二:观察图片,认识结构。通过复习旧知,明确根吸收水的部位是根尖成熟区,并引导学生从结构功能观的角度进行阐述。通过问题引导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运输到茎、叶、花等器官的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验与观察,学习导管的位置及功能。
环节三:实验观察,合作探究。通过问题引导“水分被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后,如何散失到大气中的呢?”引出蒸腾作用的学习。展示身边的蒸腾现象以及学生兴趣小组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明确蒸腾作用与植物叶片的关系。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制作并观察叶片的结构,明确气孔的结构与功能。
环节四:分析资料,联系生活。问题引导“植物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结合资料分析,说明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以及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环节五:知识梳理,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梳理本课所学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环节六:目标检测,学习致用。对应目标,精选习题,检测学习情况。
环节七:倾听习语,情感升华。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的讲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自觉爱护绿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