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以火为主线,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探究实验中提出问题,猜想与预测,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最后总结结论;基于生活真实情景,培养化学变化观念,证据推理素养,构建模型,落实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在“灭火”和“防火”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真正做到“课已毕,意犹存”。本课题主要目的是研究燃烧的条件和原理,通过实验来探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认识到: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解释及日常所用的一些方法都是有科学依据的来源于科学知识和原理

【情景导入】用火折子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出课题。

【学习过程】从生活中常见的几幅图画入手,体现燃烧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到现代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形象地说明了燃烧和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共同点,总结燃烧的概念。

一、燃烧的条件:

[提出问题]物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燃烧吗?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猜想与预测] 根据火折子的制作过程和燃烧,猜想燃烧的条件:

1.物质是可燃物2.可能与氧气有关 3.可能与温度(物质的着火点有关)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初探物质燃烧的条件:

   分组实验:材料:木条、石块、蜡烛(两支)、烧杯、煤块 根据提供的材料,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方案

   

    

1

 

 

 

2

 

 

 

3

 

 

 

根据实验总结燃烧的条件:物质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物质燃烧的条件:【演示实验】

80C的热水装入烧杯中,将黄豆粒大小的白磷分别加入烧杯底部和其中一个试管中,另一个试管中加入红磷,在把每个试管的试管口套一个气球,然后把试管都放到热水中。

 现象:水中白磷以及试管中的红磷没有燃烧,而试管中的白磷燃烧,发出黄光并产生大量的白烟。

可燃物

水中的白磷

试管中的红磷

试管中的白磷

是否与氧气(空气)接触

 

 

 

是否达到着火点

 

 

 

是否燃烧

 

 

 

 

通过对比分析,进步的得出物质燃烧的这三个条件,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总结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3、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存在缺一不可。

[应用] 1)燃烧条件模型的建立,解决如何让试管中的红磷和水中的白磷燃烧。

(2)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模型建立,应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机器水下传递火炬,实现“水火”交融。

二、灭火的原理

【过渡】火是一把双刃剑,促进了人类的文明,同时也会带来灾难。我们需要知道如何灭火,减少火灾造成的危害。

【灭火原理】

[实验]那么请根据生活经验和学习所得,你能想到多少种方法熄灭蜡烛呢?看看哪一组同学想的办法多?

提供的材料:烧杯、蜡烛、水、剪刀、湿抹布、碳酸钠和盐酸等并记录:你熄灭蜡烛的方法和原理

[分析总结]灭火的原理:(破坏其中一个)

1.消除或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至该物质着火点以下

[应用]建立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现象

【安全逃生】火灾发生时该怎么逃生?

【实验】将两个高低不同的蜡烛点燃用一个小烧杯盖住,观察现象。

现象(高蜡烛先熄灭,低蜡烛后熄灭)

分析:燃烧的过程中温度升高,气体的密度变小,在玻璃罩的上方聚集,而二氧化碳没有助燃性,所以高蜡烛就开始熄灭了。

【建立模型】神奇的魔术“掌中火”。

【应用】科技应用,烧蚀材料

【拓展作业】查找资料,了解“吹不灭”的蜡烛的原理,怎么熄灭它。

 

 

 

 

 

 


评审中未开放观看
杨红颖 发表于 2024-04-19 10:44
讲师信息
杨红颖 登封市直属第六初级中学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燃烧和灭火.zip
  • 自我评价
    优点:
    性格稳定,有亲和力,对学生有耐心,适应能力强,责任心强
    不足:
    更多...最新视频
    19 人看过这个视频?
    • ()

      2025-03-16 23:04
    • ()

      2024-08-25 15:24
    • ()

      2024-08-22 19:01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