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学教评一致性的备课专业化理念设计本课,依据课标定目标,依据目标定评估,依据评估定活动,从而确保学习、教学、评估保持内在一致。
2、图书馆搬书的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拉近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在对应情境下提出问题,形成了他们在图书整理中谁的贡献大?他们对图书做功了吗?图书馆中推动桌子等场景力是否做了功?如何比较男生和女生做功的大小?图书不小心掉落过程中重力做功了吗?这一系列的问题链让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思考问题,在思考问题中掌握了功的概念、做功场景的判断、功的计算这些知识。
3、利用物理模型构建功的概念。演示两个场景:竖直向上抬高书本、水平方向推动小车,将书本和小车看做小物块,抽象为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力做功的两种模型,帮助学生构建功的概念。利用手边物品让学生自己创设做功情境加深理解。
4、自制道具展示提着物体水平移动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此场景拉力与距离垂直,拉力没有做功。
5、课堂中学生经历比较向上抬起不同书本,将相同书本抬高不同距离的过程,在真实体验中思考做功的多少与什么有关。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用到控制变量法来进行比较,加深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由学生的体验顺利指出功与能之间的转化,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基础。
6、图书整理过程中图书掉落让学生了解克服重力做功的情景,培养辩证思考问题的科学观。
7、读书节、搬图书等场景的选择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集体的意识。课堂中的动手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由具体到抽象、由知识到实践的运用转化能力。在实验中培养了学生科学的认知态度、交流合作能力。
|
情景线 |
读书节学生在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 |
两学生将图书往书架上举高抬起 |
利用身边的物品:尺子、橡皮、书本营造做功场景 |
图书整理过程中、体育课中的相关图片及视频 |
课前问题男生女生谁做的功更多呢? |
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计算男生、女生对书本做的功 |
搬书过程中图书掉落 |
|
问题线 |
男生女生谁的贡献更大呢? |
举高过程中对书做功了吗? |
你能营造一个做功场景吗? |
这些过程力对物体做功了吗? |
按老师要求完成实验并思考哪组实验做功多、为什么? |
男生、女生对书本做的功是多少? |
此过程中有力做功吗?如果有,做了多少功? |
|
活动线 |
学生讨论 |
观察做功场景: 1.竖直方向的力做功2.向上举起书本一段距离;水平向右推动小车运动一段距离 |
学生营造做功场景 |
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体验进行分析讨论 |
1. 学生托举不同的书本并移动至相同高度 2. 学生托举相同书本移动至不同高度 |
学生分析计算 |
学生思考并进行计算 |
|
知识线 |
引出功 |
做功的概念 |
巩固做功的概念 |
总结做功的必要因素,会利用这些因素判断具体情境中力是否做了功 |
功的计算 |
巩固功的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 |
克服重力做功 |
|
素养线 |
科学的思考问题、集体感 |
构建物理模型的意识 |
动手能力的培养 |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分析归纳能力 |
会用控制变量法解决问题,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
估算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辩证思考问题的科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