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分析
在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三种非金属单质,在此处又学习金属材料,使整个初中的化学教材,既有一定的非金属元素知识,又有一些金属元素的知识,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化学学习的全面性
本课题介绍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并介绍一些新科技成果,以事实来说明化学的学习价值,通过了解我国金属材料的发展史,体会科学的进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本课题内容属于“知道”和“了解”层次的较多。因此我抓住“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主线,有意识的强化学生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金属、金属材料及其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已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技能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研究进行一些分析总结和评价。
教学准备:本课前我会先周布置学生尽量多的搜集生活中使用的各种金属制品,了解其组成、性能、用途等,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的资料,以便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团队的金属风采,学生准备充足,课堂上活动参与更积极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联系生活、逐层深入--合作探究、分析总结—追溯历史、畅想未来
我用一段视频,开始本课题的学习, 神奇的金属吸引住了学生
展示生活中的金属制品的图片,学生也会主动说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金属制品。
紧接着,我会让学生通过一个小游戏“我说你猜”来展示他们课前收集到的金属制品,要求:展示团队描述金属的性质、性能、用途等。在活动中,各个团队都活跃起来,踊跃猜想。
每个展示团队都会尽力描述自己金属的特征、用途等信息,当然也有描述不恰当的地方,比如会把铜误认为是黄色的。最后我会帮助介绍,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合金,其中黄铜是铜的合金,纯铜是紫红色的。学生也会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有共性,也有差异;大多数是-----,还具有各自的特性。如:铁、铝等大多数金属都呈银白色,但铜却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在常温下,铁、铝、铜等大多数金属都是固体,但体温计中的汞却是液体……在讨论交流中认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这个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的新课标教学理念。
接着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铁铜铝的物理性质差异,进一步突出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产生了解金属性质的探究欲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介绍实验探究方法,同时进行师生评价。
科学探究结束,教师出示几种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表和“金属之最”,学生深入理解金属之间的差异。
学生根据刚才数据,并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其他现象,开始了环节三的活动。
我把课本上的“讨论”问题换个角度让学生思考,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学会将生活现象与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科学方法,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高度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顺利发现:考虑用途时--------从而使学生理解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辨证关系。
然后用一个小问题课堂练习,巩固知识。过度到合金
老师讲述: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元素周期表中的90多种纯金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例如,制造飞机机翼的金属要求质轻而坚硬,如果在较软的纯铝中加入铜、镁、锰等金属,就能制得既质轻又坚硬的硬铝。
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相互交流,相互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分析的结论记录在学案上。
总结出合金的概念和优良性能。
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学习化学的乐趣,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各种合金的性能和用途。我重点介绍生铁和钢两种铁合金。
结合图片和音像介绍人类使用金属的悠久历史:“我国早在4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冶铁炼钢,铁器的使用比欧洲国家早1800年,铝合金的应用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就连钛合金也已经发展60多年了”
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及发展,体会科学的进步。自由畅想未来金属具有哪些优良的性能。各抒己见,大胆发言
小结:让学生小结所学内容,老师板书,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板书简单明了,照应本课课标。
为了增强学生用化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体现“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接着我设计了一个练习题。 让学生经过思考,运用已学化学知识进行大胆设想,尽可能多地说出该金属的用途,并及时给予鼓励。
设计课外实验,延伸课内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