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化学 >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3390 次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与原子(第1课时)

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面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1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因此,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新课程具体、恰当、明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整节课采用引导式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本节课学生思想活跃、积极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通过课堂表现和评价,可以看出教学目标能较好地完成,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黄培进 发表于 2015-12-02 09:00
讲师信息
黄培进 黄科院附中
黄培进,男,1987年4月出生,研究生学历,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中学化学教师。毕业三年来一直在黄科院附中从事九年级化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性格开朗、有活力,待人真诚、热情大方;经过硕士阶段的磨砺使我更能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负责,善于钻研教学中的一系列问题。授课方式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倡轻松、愉快、高效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在2013年和2014年中考中所带学生的化学成绩在郑州市名列前茅,2014年被评为黄河科技学院优秀教师。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课堂达标活动-材料.rar
  • 自我评价
    优点:
    2.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所以在设计上我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金秋十月的桂花香、加油站闻到汽油味、糖块在水中溶解)出发,引出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又用演示实验(红墨水的扩散)再次证明了物质的微粒性。最后图片展示苯分子、铁原子、碳原子的图像,通过现代科技让学生亲自感受份子和原子的真实存在。紧接着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48下面有关一个水分子和一滴水的材料,自己总结出分子、原子的特征。步步引导出分子的其它特征(分子在不断运动着),通过实验验证,期间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后又通过学生自己实验(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水)的结果,归纳出物质三态的分子间间隔的大小关系。最后通过评价(课堂练习:均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可以看出学生对三个学习目标基本人人掌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另外本节课学生也积极配合,思想活跃、参与度大,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提高,对本节课自我还算满意。
    不足:
    3.(1)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对问题(课题引入的三个生活现象,可以看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的回答,出乎我课前预期的范围,课堂上处理的不是太好。 (2)本节课在演示实验时出现了一点问题,由于实验前检查不是太到位,一个烧杯被污染了,但还算不严重(学生没发现),基本没影响到学生的观察;
    更多...最新视频
    35 人看过这个视频?
    • ()

      2025-01-07 11:17
    • ()

      2025-01-07 11:16
    • ()

      2024-11-07 18:37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