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 >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2422 次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材中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以听泉为主线,写了阿炳前后两次听泉,第一次听泉的阿炳年纪还小,什么也听不出来;第二次听泉的阿炳经历了坎坷磨难,逐渐成熟,再次听泉,激情难抑,创作出了这首二胡名曲,表现了阿炳的艺术才华,以及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不幸命运抗争的精神。课文在写作上有两大特色:一是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写出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过程;二是语言精练,饱含感情。本课的重难点是深入感受阿炳生活上的坎坷经历,体会乐曲旋律变化及乐曲丰富的内涵。作为《二泉映月》第二课时教学本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本课:

     一首小诗,一副图画  ——理解这处“景”

    教学伊始,开门见山:《二泉映月》是一首名曲,也是无锡的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我出示了文中体现二泉景色四组词语:茫茫月夜,月光如银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八个词语形象生动“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情趣、韵味都尽在其中。我先让学生想象着画面读词语,读着读着,感觉慢慢来了。

    读着,读着,这仿佛变成了一首小诗,师生合作读出音韵美。这时,教师提问,“读着这首小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孩子的想象的“涟漪”在不断扩散,渐渐地,这些词语丰盈了,活动了,成了一副副可观可感的画面。当他们再读时,语调中,充盈着美丽,浸透出清亮。

     一段坎坷,一片情怀  ——理解这个“人”

      把这篇课文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建构在理解“阿炳”这个人身上。阿炳是个怎样的人?他在这首曲子中表达怎样的情怀?这两个问题成了贯穿课堂的主线,我从“二泉映月”这道风景入手,并勾勒得如诗如画,是有深意的。“二泉映月”越是美,对盲人阿炳来说,越是一个悲剧,越烘托出他坎坷的命运,利用审美“落差”,让他们内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有了这样的情感垫底,阿炳的“坎坷”似乎在学生心中有了“附着点”。当孩子读着阿炳二泉的月夜中所闻所思时,“坎坷”两个字不禁跃上心头,挥之不去。阿炳有哪些“坎坷”的经历?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阿炳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其次是场景中的感染: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很远。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心灵走进阿炳的那个时代,走进阿炳的生活。文字的浸润,场景的感染,让孩子们感同身受,似乎他们就是雨雪交加中,沿街乞讨的阿炳,就是一贫如洗,病倒在床上的阿炳。此时的“坎坷”就写在他们的眼中,就写在他们心中,就流淌在他们的文字中。读着阿炳的 “坎坷”,经历着阿炳的“坎坷”,此时阿炳的“坎坷”,已随着淙淙的流水声在孩子们心中幻化成“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一次倾诉,一种力量 ——理解这首“曲”

      作为一名盲人,阿炳肯定是坎坷的;作为一名艺术家,阿炳无疑是孤独的。面对着命运的坎坷,面对着人生的孤独,他唯一的倾诉方式就是音乐,但是在那个世道,阿炳的《二泉映月》却是一曲无人理解的“精彩”,这成了艺术家心头最大的悲,最大的痛!在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我通过配乐朗读,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感受阿炳坎坷的一生。

一部作品 一个灵魂——抒写一段感受

每一部作品,每一首曲子,表达的内容,抒发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在本课进入尾声时,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任务,听阿炳的其他作品,充分地全面地了解阿炳这个人,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吴济杨 发表于 2017-03-27 17:51
讲师信息
吴济杨 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
中小学一级教师,倡导“诗意语文”,追求语文课堂有诗、有画、有情、有生成,让孩子们浸润在诗的意境、美的画面和爱的怀抱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会优美地表达,享受优雅的人生。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二泉映月第二课时.zip
  • 自我评价
    优点:
    课堂上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循循善诱。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精练,过渡自然,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不足:
    黑板字基本功有待提高
    更多...最新视频
    4 人看过这个视频?
    • ()

      2023-08-03 01:24
    • (评委001)
      4105011239
      2023-07-19 20:59
    • (小学语文思品评委08)
      17xxywpdpw08
      2017-06-02 14:45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