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
《渔歌子》是一首词,本节课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基于此,我在这节课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丰富的诗词学习氛围。
诗词是美的艺术,讲诗词就要让听的人感到“美”。这个“美”既包含“诗歌美”,也包含教师的“语言美”。于是,我努力通过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在交流画面环节,我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诗词的味道。
二、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本节课我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赛读,再到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三、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这首词虽然只有27个字,但可谓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简直就是一幅画。人们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如何让学生将心中画面美美地说出来就成了教学的难点。在多次试讲,多次失败的基础上,我将这一难点分层次降低难度:先让学生说一说看到的画面,由此总结出画面所展示的色彩美;再让学生说一说听到的声音,由此总结出这首词所体现的声音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诗人的心情美。在这一过程中,我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也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四、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借景抒情,是首抒情诗。所以,走进诗人的内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不须归”这个关键词教学,多次朗读并补充诗人生平,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
五、注重学法指导。
“教”是为了最终的“不教”。一节课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本节课的学习我就渗透了多种学习诗词的方法,比如联系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等。这些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以上五点的结合,让我这节课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
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