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 > 四时田园杂兴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2678 次

 《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视频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直入新课,正确读文。第二部分:诵读品味,体悟情感。先认识平仄音,学习为诗句标注平仄符号,在老师指导下诵读诗句,反复诵读之后,思考诗句意思。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借助课下注释进行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对仍然没有解决掉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以“昼出()夜()”仿说训练,展现农人繁忙的劳动场景,截取劳动的一个场景,认识“耒”这种物体,再从“耒”的字源入手,认识这个字,并重点指导“耒”字旁的写法。

第三部分:对比阅读,吟诵拓展。学生自读课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借助注释猜猜意思;与《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比较异同,使学生认识到此时农人这么忙的原因是:“农时不等人”,所以,劳动的场面才如此热烈。学生学习吟诵,边吟诵边劳动,将火热的劳动情景再现,同时,逐步达到背诵诗文的目的。如此繁忙的劳动场景,激发学生对田园的热爱之情,顺势导情,请学生将田园生活的感受写下来,在写的时候尝试引用第一首古诗,在进行写作指导的同时,检查学生的默写情况。最后推荐阅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的其它作品,并为“拓展六 ·展示台”做准备。

 


毛林英 发表于 2017-04-11 09:57
讲师信息
毛林英 新郑市新村镇逸夫小学
毛林英,新郑市新村镇逸夫完全小学语文教师,中共党员,省级名师。热爱读书,善于思考和探索,在CN刊物发表教育论文、随笔五十多篇;积极参与诗教实践,指导学生发表诗文200多篇;个人教育宣言:捧着良心做教育,怀揣快乐做教师。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四时田园杂兴》方案课件原始素材.zip
  • 自我评价
    优点:
    1.本节课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文化的味道。一是将吟诵引入课堂,吟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古诗文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很多孩子对吟诵茫然无知,本课引导孩子对吟诵进行初步感知;通过认识平仄,学习标注平仄符号,跟老师手势学诵读,边表演边吟诵等形式,一点一点地接触吟诵,在吟诵中逐步体悟情感;另一个是从字的本源入手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对“耘”字的书写指导,是从“耒”字的本源开始的,先认识“耒”这种物体,再认识古老的“耒”字,接着认识现在的“耒”字,最后强调“耒”字做偏旁时的书写要点,可谓步步深入,细致入微。 2.群文阅读,对比体悟。本课思路:“重点学习一首,拓展一首,推出一组”。课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巧妙引入,为本课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加对《四时田园杂兴》整组诗的阅读兴趣。 3.课堂结构圆润,构思巧妙,常融多项活动为一体,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对“耘”字的指导书写的同时,又认识了“耒”这种农具,体会到农人劳动的认真态度;在边表演边吟诵中,既学习吟诵,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检查了学生背诵的情况;在进行练笔训练中,要求学生引用上本课学到的诗句,这样既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又宣泄学生情感,巧妙地进行了默写情况的检测;体会情感与诗句仿说相结合。借助“昼出( )夜( )”这样的仿说训练,展现农村生活的繁忙,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辛勤的农人的赞美。 4.善于启发诱导,重视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面对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老师都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难点问题,及时组织小组讨论,对于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启发诱导学生,如: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仍然不明白“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此时,老师点拨:范成大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步入晚年。在一个老人的眼睛里,他会把哪些人看做自己的儿女?可谓一句点醒梦中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5.教态亲切,课堂氛围和谐。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积极的,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课堂呈现灵动、和谐的气息。 此外,善于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作业的布置为“拓展六•展示台”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板书设计新颖活泼等。
    不足:
    1.本节课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文化的味道。一是将吟诵引入课堂,吟诵是我国传统的教学古诗文的方法之一,也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很多孩子对吟诵茫然无知,本课引导孩子对吟诵进行初步感知;通过认识平仄,学习标注平仄符号,跟老师手势学诵读,边表演边吟诵等形式,一点一点地接触吟诵,在吟诵中逐步体悟情感;另一个是从字的本源入手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对“耘”字的书写指导,是从“耒”字的本源开始的,先认识“耒”这种物体,再认识古老的“耒”字,接着认识现在的“耒”字,最后强调“耒”字做偏旁时的书写要点,可谓步步深入,细致入微。 2.群文阅读,对比体悟。本课思路:“重点学习一首,拓展一首,推出一组”。课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巧妙引入,为本课学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增加对《四时田园杂兴》整组诗的阅读兴趣。 3.课堂结构圆润,构思巧妙,常融多项活动为一体,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对“耘”字的指导书写的同时,又认识了“耒”这种农具,体会到农人劳动的认真态度;在边表演边吟诵中,既学习吟诵,增加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又检查了学生背诵的情况;在进行练笔训练中,要求学生引用上本课学到的诗句,这样既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又宣泄学生情感,巧妙地进行了默写情况的检测;体会情感与诗句仿说相结合。借助“昼出( )夜( )”这样的仿说训练,展现农村生活的繁忙,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辛勤的农人的赞美。 4.善于启发诱导,重视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面对每一个新的学习任务,老师都引导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遇到难点问题,及时组织小组讨论,对于小组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点拨,启发诱导学生,如: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仍然不明白“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此时,老师点拨:范成大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步入晚年。在一个老人的眼睛里,他会把哪些人看做自己的儿女?可谓一句点醒梦中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5.教态亲切,课堂氛围和谐。学生自始至终都是愉快的、积极的,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课堂呈现灵动、和谐的气息。 此外,善于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作业的布置为“拓展六•展示台”的学习,做了很好的准备;板书设计新颖活泼等。
    更多...最新视频
    14 人看过这个视频?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