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语文 > 《杨氏之子》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2575 次

 

授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10《杨氏之子》

授课教师:郑州市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杨丽丽

授课学生:四四班学生

授课时长:3902


杨丽丽 发表于 2017-04-17 13:54
讲师信息
杨丽丽 中原区秦岭路小学
杨丽丽,女,33岁,本科,2008年参加工作,自幼热爱阅读,喜欢写作,工作中虚心求教,认真钻研,有多篇教科研论文获省市一等奖。
自我评价
优点:
1、紧扣主题,重点突出。本节课直接由单元主题导入新课的学习,以课后题中“参考注释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说说杨氏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为重点,体会杨氏子语言的艺术以及作者描写人物的简洁高超的语言艺术。 2、以读代讲,读中解词。带着整合的意识和观念,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一个老师的词语教学激发了我的灵感。这位老师出示的有两字的词,有单个的字,单字成词,这不正是文言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吗?让学生从词语的字数上发现文言文的一个特点,又可由此引入“聪惠”的“惠”的理解,带着理解读第一句,读的难点也突破了。思路一旦打开,对“禽”的理解和书写指导上也可由此作为切入点,从而带动对整句话的理解和朗读。又可由本句话中的多音字“应声”的“应”的读音和理解上引入另一个多音字“为设果”的“为”字,从而理解整句话。又可由本句话的理解引入对上句话的理解,还能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的方法。理解句意以及读文整合起来,这样不仅提高了时效性,而且更自然无痕,课后第一题还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3、创设情境,读中体会。在体会杨氏子回答的绝妙时,学生说到杨氏子也是抓住姓进行反驳之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来读对话,并且孔君平依次换成李君平,柳君平,黄君平,以增加学生对抓住姓进行反驳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读的份量,同时,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体会“应声”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对这个词的理解,然后,通过师生分角色对话读,来加深学生对“应声”的认识,从而体会杨氏子的才思敏捷和聪明机智。
不足:
对学情把握得不够,由于授课的学生是四年级学生,没有预料到学生“有礼貌”的“貌”不会写,在指导这个字的写法时,还不够简洁有效。
更多...最新视频
5 人看过这个视频?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