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为主线,帮助学生积累数据分析经验。从“情境创设追求真实性与可靠性”“不同维度切入达成意义建构”“习题多层开发体现统计价值”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从而形成数据分析观念,感悟其统计价值。以学生喜欢的拍球游戏导入,通过有层次地呈现两名学生的结果,引导他们围绕“谁的整体水平高一些”展开不同角度的比较,在认知冲突不断迭起的过程中自然引出新知。教学中,在比较两个人的拍球水平这一环节,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找出平均数,通过质疑、讨论,并通过动态演示,让学生认识到平均数代表的不是个体水平,而是整体水平。通过讨论凸显平均数是一种虚拟的存在,明确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而并非实指某个具体的数据。
2.以探索平均数的算法为依托,引导学生体会平均数的特性。平均数的两个重要特性:一是平均数的区间性,即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总是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二是平均数的敏感性,因为每个数据都参与运算,所以任何一个数据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平均数。对平均数这些特性的感悟,有助于学生丰富对平均数的认识,不断提高数据分析的水平。例如,在探索第二位同学的平均数时,首先引导学生借助统计图,体会用最大值或最小值代表整体水平都不合适,使学生初步体验整体水平应当低于7 个而高于1 个。在引申思考环节,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拍球个数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到整组的平均成绩”,从而对平均数的敏感性形成初步的体验。课堂一开始就定位在“统计”高度上,站在“统计”高度,实现意义架构,即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展开研究,学生就会跳出“平均分”的干扰,从统计学的角度认识、理解、感悟“平均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