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能辨认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简单图形,能对简单图形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趣生动的情境,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认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我就从形的方面入手,加深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教学时,选择活动化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再运用直观手段,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活动,积累感性认识,建立概念表象,通过分类归纳出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对于本节课,具体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情境激趣,导入“四边形”
在课的开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机器人乐乐”导入四边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给出丰富的图形,不仅为学生通过分类认识四边形创设了情境,而且提供了直观认识各种四边形的机会,为以后的学习作准备。
二、探索新知,理解概念。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能达到无穷无尽,无休无止,调动学生的学习内动,让学生自已动起来。”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才能逐步感知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借助直观、展示过程、启迪思维”这一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学生初步感知“四边形”之后,进一步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出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贯穿始终的“机器人乐乐”,通过走迷宫、创作图形、路线图、猜图形等活动将学习过的新知识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当中。学生从这个环节中获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设置“这节课你有什么想和乐乐分享的吗?”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概括,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培养学生自主评价的意识,在总结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基于教材,却不拘泥于教材,搭设出既充满生活气息又饱含数学味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大胆猜测、探究、观察中学会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