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的导入部分,我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动物园里要举办运动会了,小动物们开心极了,它们准备了好多的食物,并打算把这些食物平均分一分······”为学生创设了故事情境,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使学生在故事情节中轻松的开始新知识的学习。进而我又以导入部分的故事为主线,把故事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
二年级的学生,喜欢动手是他们的天性。本节课,我设计了动手帮助小熊猫分竹笋的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深化了“平均分”的含义,为接下来理解除法的含义做基础。
放手让学生尝试列算式表示分竹笋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再次活跃,兴趣被调动起来,因而创造了多个算式,自然而然的产生统一算式的需求,从而对比择优选出除法算式。经历了从“平均分的活动——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为了能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适时的设计了“除号的来源”小环节,渗透了数学文化。
“利用已知的除法算式,讲一个小故事”环节,既让学生加深了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练习部分分为这样几个层次:第一题是基础练习。第二题增加了一些难度,由2道小题构成,已知条件中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对比2道小题,再次加深对除法含义的理解。第三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借助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索一共有多少种分法的欲望,无形中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
在设计“课堂小结”环节时,我利用知识树,让学生回忆总结本节课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同时感受收获知识果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