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考虑到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学会学习、用于探究、乐学善学、信息意识、问题解决等,同时通过翻阅《数学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材等,进行了以下调整:
1.基于教材,内容调整,问题教学
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书本77页一句话: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既然学生已经有所了解,如果我还按原来的思路来,无非就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巩固。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来找出答案,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还了解了知识的来源,了解了一些数学文化。所以,我把这节课用学生的问题做主线,师生一个一个的来解决。那就必须紧扣课题《年月日》的概念,而引入年,就肯定要引入一年有多少天,所以我把79页平年、闰年一年有多少天提为本节课的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判断平年闰年放在下节课进行。
2.基于能力,阅读教学
如何在课堂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孩子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有深度的学习?我觉得近两年提倡的阅读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交流的空间。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独立阅读的能力,所以我给学生提供了有关《年月日》的阅读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才解决他们自个儿提出的问题。同时感受到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天文地理有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课堂,也由此而显现出更为高位的立意和丰富的内涵。
3.基于学情,感恩教育
本节课,在学习年、月、日以后,我安排了一个练习,填写日历,并圈住自己认为比较特别的日子。从而进行感恩教育,从感恩父母升华到感恩祖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对祖国的热情。审视这节课,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从课本出发,整合教材,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进行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心理,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根据问题来进行课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引领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探究,最终实现解决问题、建构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