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郑州市区域班班通录播课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数学 > 平均数的再认识

| 收藏 | 举报 | 分享到教育微博 访问 3744 次

《平均数的再认识》是新世纪小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三课时。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它既可以反应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的再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活动设计中,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来, 到问题中去。从“1.2米免票线是否合理”开始, 到“近年来儿童平均身高的不断增长”结束, 引发学生对数据继续研究的热情与思考。解释1.2米免费乘车的合理性,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诵读比赛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归纳整理,对比分析,借助离散图充分解释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这样记分的道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整节课学生在自主探索,全班交流,同桌讨论中认识平均数, 感受平均数, 应用平均数。在模糊、清楚、又模糊, 想探究, 去探究的知识建构过程中, 体会认识学习平均数。同时, 对于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两次平均数教学的意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刘思谊 发表于 2022-03-07 15:08
讲师信息
刘思谊 金水区黄河路第三小学
刘思谊,中小学二级教师。在2020年1月获得郑州市校本课程《小暖帮忙》设计二等奖。在金水区第十五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基本功展评活动中获得一等奖。2020年6月辅导学生参加第六届中小学生能力生根活动,成果《拒绝短视频app,拥抱健康生活》被评为二等奖。2021年获得金水区第十五届希望杯课堂教学展评优质课《长方体的体积》获得一等奖,《平均数的再认识》一课成功捧得希望杯;并荣获金水区师德先进个人表彰。
  • 原始文件请联系作者获取
  • 刘思谊教案课件和其他资料.zip
  • 自我评价
    优点:
    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 真实、随机的可研究数据 真实的数据会说话, 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来, 到问题中去。从“1.2米免票线是否合理”开始, 到“近年来儿童平均身高的不断增长”结束, 引发学生对数据继续研究的热情与思考。本课取材的所有数据, 完全是真实、有效的数据。让数据为生活服务, 帮助学生在研究平均数的过程中, 形成统计思维和统计的应用意识。 (二) 数形结合, 加深对平均数的认识与理解 抽象的概念, 配以直观的图形, 是认识和理解抽象概念的最好抓手。例如, 在第二个环节中, 学生在对比与联系中, 感受平均数这个统计量会给我们生活中做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第三个环节诵读比赛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探索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这样记分方法的道理,感受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数据的影响。 (三) 巧妙设计练习题,平均数的合理使用。 让学生理解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这样记分的道理,调整练习题的顺序,将课本练一练淘气的例子前置。针对平均数的合理使用上又巧妙设计了两道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题目,有的时候需要去掉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数,有的时候则不能去掉。
    不足:
    1.在主情境之前加入了猜字游戏的环节,但从课堂学生表现来看,这个游戏能较好的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耗费时间过长。学生回顾所学习的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拓性,起到复习旧知作用,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2.困扰我的是如何顺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求平均数更具有代表性。因此考虑对教案进行再次修改,加入点状图,利用学生对图表的敏感性,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但点状图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陌生的新知识,如何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体会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再计算平均分这样计分的合理性仍需斟酌。
    更多...最新视频
    361 人看过这个视频?
    • ()

      2025-02-17 10:40
    • ()

      2025-02-17 10:40
    • ()

      2025-02-17 10:39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