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的再认识》是新世纪小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第三课时。
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它既可以反应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平均数的再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基础上进行的。在本节课活动设计中,真实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思考问题,从问题中来, 到问题中去。从“1.2米免票线是否合理”开始, 到“近年来儿童平均身高的不断增长”结束, 引发学生对数据继续研究的热情与思考。解释1.2米免费乘车的合理性,体会平均数不是一个孤立的数据,二是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通过诵读比赛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极端数据(个别数据偏大或偏小)对平均数的影响,通过调查收集数据,归纳整理,对比分析,借助离散图充分解释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这样记分的道理,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整节课学生在自主探索,全班交流,同桌讨论中认识平均数, 感受平均数, 应用平均数。在模糊、清楚、又模糊, 想探究, 去探究的知识建构过程中, 体会认识学习平均数。同时, 对于北师大版教材安排两次平均数教学的意图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