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讲授的是人教版标准教材必修3中的小说《祝福》,本节课为《祝福》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1、整体把握小说,理解小说题目的设计意图。
2、深入分析小说内容,挖掘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3、联系当今,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本节课根据第一课时预设的三个导读问题由学生汇报阅读心得,师生展开深层研讨:
1. 问题一: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中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篇小说主要写了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但是作者为什么要以《祝福》为题?
2. 问题二:
在小说中,祥林嫂有没有活下去的可能?
问题三:
在当今社会中,还有类似“鲁镇的人们”的人吗?
对于学生针对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和点评,并根据学生存在的疑惑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和学生共同研讨。
最后教师总结:鲁镇的大环境杀死了祥林嫂,封建礼教是形成这种令人窒息的环境的元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实际上都成了杀害祥林嫂的麻木冷漠的凶手。联系当下,我们的社会中向来不缺少披坚执锐、勇于担当的青年才俊。然而,也有极少数青年面对物质潮流的冲击、浮躁风气的裹挟、功利心态的侵蚀,选择做无所事事的过客或麻木不仁的看客,甘愿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有理想没方向、有文凭没文化”的“空心人”。当别人乐善好施时,他嘲笑为“不开窍”;当别人坚守原则时,他视之为“假正经”;当别人奋力打拼时,他鄙夷为“一根筋”。当青春为负能量充塞,又何来那么一股子冲劲与闯劲?衷心地希望同学们别做生活中的看客,用真诚和热情来回馈这个已经越来越美好的世界!